首頁 >養(yǎng)殖知識> 鵪鶉潰瘍性腸炎癥狀

鵪鶉潰瘍性腸炎癥狀

時間:2024-04-16 11:53:00 來源:說植物網

  鵪鶉潰瘍性腸炎是一種嚴重的腸道疾病,對鵪鶉養(yǎng)殖業(yè)構成顯著威脅。該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引起,以鵪鶉腸道發(fā)生潰瘍和壞死為主要特征。一旦發(fā)病,鵪鶉的生長速度將受到嚴重影響,甚至可能導致大批死亡,給養(yǎng)殖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。因此,了解鵪鶉潰瘍性腸炎的癥狀、防治策略以及養(yǎng)殖管理要點,對于保障鵪鶉健康和提高養(yǎng)殖效益至關重要。

攝圖網_323822530_工作室中的日本農場棕色家禽動物鵪鶉女性鄉(xiāng)村(企業(yè)商用).jpg

  病因

  鵪鶉梭菌,革蘭染色陽性,呈直桿狀或稍彎曲桿狀,兩端鈍圓,有芽孢。本菌對外界和理化因素抵抗力極強,100℃需3分、鐘80℃需60分鐘才被滅活,在一20℃可存活15年以上。對青霉素、桿菌肽等敏感,而對磺胺類、呋喃類藥物、多黏菌素有耐藥性。本菌廣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中,從而成為疫源地。

  流行特點

  鵪鶉的易感性最高,常見于4~12周齡雛鶉中暴發(fā)。病鶉和帶菌鶉不斷地隨糞便排菌,從而污染環(huán)境、飼料、飲水、墊料、用具,并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消化道傳染。一經發(fā)生本病,場地、土壤、房舍即被芽孢污染,招致年復一年地發(fā)生,呈地方性流行。一般在3~6月的梅雨季節(jié)多發(fā)。

  臨康癥狀

  急性死亡病例見不到明顯的癥狀,通常營養(yǎng)良好。病鶉常排出水樣灰白色糞便,拱背,眼半閉,羽毛蓬亂,食欲初減后廢絕,進行性消瘦。幼鶉病死率在數天內即達100%。

  剖檢變化

  特征性病變是十二指腸和小腸嚴重出血,小腸和盲腸有灰黃色壞死灶,早期病灶為小黃點,邊緣出血潰瘍,潰瘍面積逐漸增大,出血邊緣消失,呈扁圓形。嚴重病癥者潰瘍融合成大的壞死斑塊,盲腸的潰瘍有一中心凹陷,中間有黑色填充物。肝充血、出血和腫大,有輕度黃色斑點狀壞死區(qū)。脾充血、出血和腫大。

  診斷

  根據本病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,尤其是小腸病變,可以作出初步診斷,但最后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。

  治療

  (1)氯霉素0.1%~0.2%拌料,連用5天;乳酸環(huán)丙沙星飲水5克+50千克水連用5天。此外,成每天用鏈素和青霉素各2萬單位/只,飲水,連用5天,效果也不錯。也可選用呋唑酮、磺胺嘧啶、硝基呋喃類、金霉素等藥物拌料或飲水,但沒有前面幾種藥物治療效果好。

  (2)對污染場(群),只有采取嚴密的消毒措施,場地、房舍、籠箱和一切用具用3%氫氧化鈉液洗刷、噴灑消毒,也可用福爾馬林消毒;金屬器具、場地、壁等可用火焰燒消毒,盡一切可能殺滅芽孢。

  預防

  (1)預防關鍵在于執(zhí)行綜合性防治措施,如不從疫場引種,做好日常的衛(wèi)生防疫工作,及時處理拉稀病鶉,實行全進全出生產等。

  (2)應用潰瘍性腸炎油乳劑滅活疫苗,接種后有98%~100%保護率,免疫期達6個月以上。

  (3)將幼鶉放在網床上飼養(yǎng),使其不接觸糞便。成鶉與幼鶉分開飼養(yǎng)。

  (4)病鶉及時隔離,糞便及時清理并進行消毒,死鶉應深埋或燒毀,鵪鶉舍和運動場應定期進行消毒。

相關文章

養(yǎng)花知識
植物大全